/资讯中心/趋势研究/泡沫之后,互联网金融才会更好!

泡沫之后,互联网金融才会更好!

发布时间:2017-04-28 分类:趋势研究

回顾P2P行业的近几年的发展,不由地让人惊叹于其历程的跌宕起伏,作为一个离钱很近的行业,在贪婪和恐惧的驱使下,P2P现状与从业者最初心中的模样相去甚远。

问题是,为什么P2P会变成今天的模样,大量的泡沫从何而来?

诸多跑路的平台,业内人士都清楚多数是披着P2P网贷外衣的线下理财公司。但是,这类企业早已长期存在,为什么披上P2P或者互联网的外衣之后,其危害性就能呈几何级数递增呢?

泡沫的形成源于过高的预期。一直以来,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一直被诟病,无论是对于个人,或者是对于小微企业,放贷利率或放贷时间等,都让人觉得不省心。就在这时,互联网金融来了。在此之前,互联网在通讯领域逆袭运营商、在传播领域干翻传统媒体、在零售领域完爆实体商店,一连串的奇迹之后,中国人已经习惯于将互联网视为灵丹妙药,或者万能神器,似乎什么东西只要和互联网沾边,就能破解一切问题。

除了对于互联网的迷信,精英阶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百般推崇,更是进一步吹大了互联网金融的泡沫。P2P金融首先是作为舶来品,而且又有"普惠金融"之类的高大的概念背书,因此,这自然符合很多人心目中的金融"理想国",很多精英和媒体对此也大为推崇。于是,P2P和很多坐地起价的"概念股"一样,在公众心目中成了未来已来的印象。

于是,在传统金融的水冷和互联网的火热碰撞之下,生成了水蒸气,让公众雾里看花产生了事后看来不切实际的过高预期,最终催生了"互联网金融"浪潮或者泡沫。

然而,随着e租宝事件的落幕,也让更多的人以为看清了互联网和金融的本质,也给了更多人以启示。这些启示至少包括,互联网并非一夜暴富的行业,互联网金融也要遵循正常的商业逻辑,互联网金融绝非经济下行中的理财避风港,互联网金融和宏观经济也是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的普通行业。

商业从来都是理性、冷静的,当我们放下对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盲目乐观,重拾对于互联网金融背后金融属性的敬畏,以及对于互联网技术红利的运用,才能真正将互联网金融带上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。

从这个角度看,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,当下一切坎坷,或许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泡沫之后,互联网金融才会更好。

如果说一系列跑路刺破了P2P行业的泡沫,让整个行业进入寒冬。但是这也未必是坏事,只有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调。

回顾历史,每项金融创新出现之后,都难免会有泡沫出现,甚至会引发大的危机。比如宋代第一次出现纸币后,就不乏恶性通货膨胀的反复出现,多年绵延不绝,最终使朝廷放弃了这一伟大发明,回归笨重的金属货币。同样,交易所的诞生,催生了荷兰的"郁金香泡沫",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明,催发了法国的"密西西比泡沫",使得政府谈股色变,硬是让美国人独占了资本红利;而股份制公司的流行,也曾让英国的"南海泡沫"遗毒甚远。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,也普遍被认为与高度自动化的量化交易创新不无关系。

所以,金融创新与金融泡沫之间,往往只有一线之隔。上述几次金融危机,其实都是源于金融创新,然后有不良分子利用公众对于金融创新的过高预期,进而实现了个人套利,在其身后则是哀鸿遍野。

但是,一种具有生命力金融创新,泡沫只会让其走向成熟,而非灭亡。泡沫也是一种信号,反复告诉人们,面对贪婪或者恐惧,最重要的是懂得节制。

如今,我们也欣喜地发现,大量符合互联网精神的优质金融创新真正开始不断涌现。

危机不是佳酿,但是危机之中,往往是孕育更具生命力的产品的绝佳契机。所谓方生方死、方死方生,庄子玄之又玄的表述,如今用于互联网金融跌宕起伏的命运,或许再恰当不过。

P2P泡沫之后,互联网金融还会更好吗?是的,答案是正面且肯定的。中国对于金融创新并不陌生,一千多年来,飞钱、交子都曾经领世界风气之先,诸如金融繁荣、通货膨胀、金融危机也是往往交替上演,中国人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泡沫并不陌生,也不乏善待创新和处理危机的能力。

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不止眼前的苟且,更有诗和远方的田野。